SunnyYulia

浅评【嫌疑人X的献身】——穿过黑暗的光明

月亮月亮:

和歌原:



其实一开始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有些紧张的。




 




因为已经看到很多人在评价演员的演技如何,我很害怕自己会只注意到演员的表现,而忽视了这部电影本身的魅力。




然而电影开始十分钟后,我就知道,自己的担心基本多余了。




的确在一开始我还有些余力能够去研究几位主演的表情,动作和张力。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完全被剧情拉走了全部注意力。




 




在电影结束后,我和基友坐在电影院竟然有一瞬间的恍惚。




因为在这两个小时中,我完全忘记了王凯,忘记了张鲁一和林心如,只是沉浸在了属于唐川,石泓和陈婧的故事里。




 




我想,这才是一部优秀电影的精髓所在。




 




——因为无论导演的手法也好,演员的演技也好,情节的改编也好,场景的转换也好,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讲好一个故事,表现出想要表现出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欣赏演技是否高超,便未免有些舍本求末,辜负了导演与演员的苦心。好在在这一点上这部嫌疑人X做的还算是相当成功的。




 




 




其实原作我看过两三遍,日版的电影也看过两遍,但是这部电影在有着先入为主的印象之下,还能让我几乎忘记原本剧情而接受改编剧情,不得不说是剧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几位主角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剧情安排也有不少出彩之处。




 




首先是我凯哥。作为刑警学院的教授的确称得上是英气勃勃,我认识的一些警校生和当过兵的人,的确都是腰背直挺英姿飒爽,且不说相貌如何,仪态漂亮就能首先加分不少。




只是!只是!唐川教授才三十四五岁啊,你就说自己“副教授,升不上去了!”




Excuse me!!!???




你在秀智商优势吗我的哥!!!你知道三十几岁就能评上副教授的人有几个吗?您让那些五六十岁才评上副教授的人情何以堪啊!!!




 




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来自教授的一万点鄙视,啊,来自精英的碾压,多么痛的领悟= =




 




然后就是唐川在开始怀疑石泓之后一次次的眼神戏。他没有用语言步步紧逼,而是一次又一次用眼神来试探对方,从一开始与好友重逢的惊喜,到后来的怀疑,再到后来的询问,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循序渐进。




没有硝烟没有战火,也没有唇枪舌剑。只有属于两个高智商的同类之间一场简单,却又犀利的博弈。




在石泓一次次避开他的眼神之后,依然在背后紧盯,不知冷静睿智如同石泓,是否也被他犀利的眼神盯出了冷汗?




 




另外那一幕登山戏不得不说承担了整部剧中为数不多的笑料。看到石泓拎着斧头出来立刻紧张地站起来的唐川。




“没劲了吗?”




“还行。”




看一次笑一次,一脸你干吗你你你你不要过来你再过来我就报警了的模样。




还有斧子递过来的时候,那个只有上身向后一躲的样子。




简直笑到昏倒。




王凯身上,有时有着一种严肃的喜剧特质,那是一种毫不刻意也全不媚俗的幽默,用不着抖包袱,耍机灵或者说段子,只是浑然天成的能让人笑出来的魅力。




每次看到这一点,都会让我非常羡慕他身边的朋友。




 




还有在河边奔跑的一幕,一个个场景从他的眼前掠过。




是的,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尽管他们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奔跑,想来也是对内心的一种发泄吧。




再一次,是那场审讯室中的戏。




唐川的那滴眼泪,和那句哽咽到完全不像他声音的对于石泓的追问完全击破了我之前还在强忍着的情绪,整个影院从那一刻起,开始四处响起抽泣的声音。




不再需要多余的动作和语言。所有人的情绪,跟着剧中的唐川一起到达了顶点。




 




然后说到张鲁一。




对于石泓的定位,其实片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




唐川在要来河堤杀人案的全部资料后在慢慢的看。其实法医不仅仅会分析尸体,同样也会从尸体上分析犯人的心理,甚至从心理去推测犯人的外表特征。其中有一页纸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反社会边缘型人格”。




在这一点上,张鲁一塑造的相当成功。




虽然在石泓的性格背景下,整个人的情绪会显得平淡而冷漠,可是正是在这种对比之下,那些细小的情绪波动会更容易让人体会到,特别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场是他帮陈婧处理尸体的衣服,他语速突然变快,动作也突然变的利落,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另外一场是最后在审讯室和唐川的对话,最后那句“无论法官做出什么判决都不会上诉”,眼神执着语气坚定。




那些真的是爱会让人做出的改变啊。




纵观全剧,除了面对陈婧,唯有那本“反证黎曼猜测”才让他露出了一次这样的表情和动作。




 




林心如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




原书中的女主本来是个混迹风俗场的陪酒女,我在看剧之前一度有点担心她太过温婉的气质会不会有些不适合这个角色。




然而看下来,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她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为了保护女儿可以付出一切的母亲形象,她柔弱却不脆弱,虽然坚强,但有时会崩溃,有时也会犯糊涂,在这一场两个智商精英把个人情绪几乎隐藏到了极致的对弈中,她更是一个我们身边都会有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但是演技再出众,也都是为了承载和最大程度表现出剧情中的角色。如果一部影视作品让大家对演员演技的关注超越了剧情和角色本身,那么即使演技再高超,也很难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就好像我曾看到某个剧评人评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中演员的演技的确都很出众,可惜这部电影唯一出众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




好在,在这一点上,嫌疑人也同样没有让我失望。




 




其实比起原书和日版电影,有些改变还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毕竟一个故事只有处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诠释,这个出自日本作家手下的故事在改编为中国背景时,为了本土化做出了相当大的改动,而且绝大多数都能自圆其说,实在相当难得。已经看过太多只追求感觉,情节却是空洞无物的东西,这样认真讲述一个故事的电影,似乎真的已经挺久没有看过了。




 




情节的改动就不再多提,我感觉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改动之处在于,把原本暗流汹涌的感情波动表现得更加明朗易见。




这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利于普通观众的理解,可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原作中吸引我的那些隐忍而克制的感情。




 




比如,原书中一开始无法看出石神与汤川的关系是否深厚,书中的石神甚至在汤川说,“因为我们是朋友”之后,说出“我没有朋友。”这样的话。




而看似理智的汤川每次面对石神,其实都是十分克制而冷静的。可他在这件事上的痛苦只有在对着别人才能一点点表现出来,然后我们才会慢慢发现,其实他是如此重视石神。




 




书中原本通过各种细节一步步表现出的二人感情,被电影用几幕少年唐川和石泓的对手戏直接取代,从而使得电影比起原作,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二位男主角之间的友情,甚至隐隐胜过了石泓陈婧的感情。




 




至于这种改动到底是好是坏,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




毕竟一千个人心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对于嫌疑人X中角色的理解,应该也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那么自然会有人不喜欢。




 




在我看来,这样的表达更加直接,温暖的色调和两位少年演员带着青春色彩的出演也为这部略显压抑的片子增添了一抹亮色,我非常喜欢从成年二人到少年二人之间的切换,冷色的现实一瞬间转化为仿佛被夕阳笼罩着的暖黄色场景,强烈的对比更是让人唏嘘,而且两位少年演员竟然和成年后的两个人很有几分相似之处,不得不让我跳起来给苏导演一个大大的么么哒~~另外要特别表扬一下少年唐川的扮演者,挺的直直的脊背简直和教授如出一辙啊(虽然偶尔挺拔的有点过了哈哈哈)……还有不知道是导演特意还是有意为之,那个可以看到手的镜头,竟然连手上的青筋和漂亮的手形都和教授有几分相似,震惊。




 




然而,然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入两位小演员的戏,在感官上虽然更加直接,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本可以靠演员的表现来诠释的感情,减少了两位演员的发挥空间,更缺少了让观众可以自己去抽丝剥茧一点点思考的内涵。




 




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场景,三个主角也都在多多少少配合这种风格,使用了一种相对“开放”的方式去演绎“含蓄”。




 




如果说这部剧还有不足的话,大概就是整部看下来,感觉故事足够丰满,然而人物形象却略显得单薄。




演员有很努力地在克服这一点,更加明显的感情表达想来也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惜有些剧情安排上的东西,演员的演技再好,也很难弥补。




 




我记得在日版电影中,汤川住在石神家里那场戏,导演安排了这样一个书中没有的情节。




石神反证黎曼猜想到半夜的时候,扭头突然发现汤川已经靠在桌子边上睡着了,他站起来从壁橱中拿出棉被帮汤川盖上,然后才回到桌前继续研究。




那一瞬间,两个人的友情不再是存在于回忆中,或者是存在于汤川和别人的谈话里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活生生地在我的眼前,让我动容,让我知道那是实实在在,看得到摸的着的东西。




可这一部嫌疑人在这种对于人物关系的细节刻画上,似乎欠缺了一点。




 




然后是关键时刻大家都不接电话这个梗,实在太落俗套了,另外,石泓对于唐川和坤哥的伤害也让我有些不能理解。




毕竟在我心里他们是好朋友,即使把声波调到最低,车祸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可预料的。伤到颈椎,弄不好就会瘫痪,难道不是常识吗?




此外对于坤哥的伤害,虽然石泓打电话报了警,可这一棍子下去的结果也是无法控制的对吗?




面对自己的好友,面对自己最爱的女人的幸福,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是高智商的石泓所会选择的手段。




 




或许此处的不足尚属我个人对于角色理解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对于原作中最后一幕的处理才是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石泓最后得知陈婧自首时的表现太过于含蓄,因此而使得陈婧的下跪道歉显得突兀,陈婧那个中规中矩的跪姿也让我有些违和感,嗯,总感觉她下一句台词就是“皇阿玛……”。




这原本是唯一一幕石神感情的大爆发,同时也是全局高潮的戏份被大大削弱,便让他的“献身”失去了最后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仿佛呕出了灵魂”,的确是很难演绎,可是我想,应该不是这样温吞水一样的感觉吧,看过这一幕总觉得心里有一口气憋屈着,让人有些如鲠在喉。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感情对比是不是导演特地想要的效果,如果是的话,这个对比大概至少对我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原本是最最期待的一场戏却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实在算是整个观影过程中最大的美中不足了。




 




但是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部电影同样也有更多更多让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首先用心讲着一个故事的电影,我们大概都已经很少见到了。




而嫌疑人可以看得出来,在非常认真地讲着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确还足够吸引人。




那些明朗化的感情,虽然少了一些事后让人能够细细品味的感觉,但是在这两个小时的享受中,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另外虽然整个片子的颜色都偏灰暗,唯独有几幕使用了亮色。




少年的石泓和唐川。




坤哥和陈婧的约会。




还有石泓视角的几乎每一个关于陈婧母女的镜头。




一次又一次黑暗与光明的对比,每一幕,都是在挣扎着的罪恶人性中绽放出来的,善与爱之花。




 




然后就是我最喜欢的最后一幕。




记得在日版电影中,石神有这样一句台词。




“知道真相又怎样,没有人能因此而得到幸福。”




 




我也曾想,如果汤川不去拆穿真相,那么石神,靖子,和那个深爱着靖子的男人,是不是都能得到幸福。我曾经几乎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埋怨看似多此一举的汤川。




可那真的是幸福吗?我们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书中最后的结局,是石神看到自首的靖子后彻底崩溃。




日版电影的最后一幕,是靖子前夫的尸体被发现,镜头从那个曾代表幸福的破碎的玻璃球开始慢慢拉远,最终什么都看不到了。




 




而我们沉浸于石神的悲伤,似乎都忘记了那个无辜的,为了某个人的“爱”而被牺牲的流浪汉。




他也是别人的儿子,别人的朋友,也曾经是这个世界上转动着的齿轮之一,即使比起许多人,他是那么不起眼。




他身高大概一米七,年龄大约四十岁,他会抽烟,会骑自行车,会没事坐在长椅上发呆,他在建筑工地做过活,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做“技师”。




 




是的,被我们遗忘的,就是即使有再多以爱为名的理由也不能被原谅的“罪恶”。




那是被“爱情”而掩盖的,扭曲到近乎疯狂的世界观。




而浅薄的我啊,险些为这看似感人的爱情所蒙蔽,忘记了这是一场自私而疯狂的闹剧。




 




好在,在最后一幕,这一切统统得到了救赎。




 




三个月后唐川和石泓再次相见。




在电梯中擦身而过的时候,我看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被平静和温暖色泽笼罩着的石泓。




依然是有点佝偻着的背,依然是毫无表情的面容,可那一刻的他,突然宛如少年。




镜头随着他的目光移到唐川的手中,是从十七年前到现在都从来没有变过的四色问题。




 




“这个问题,难吗?”




“很难。”




 




一瞬间,似乎时光突然倒转,故事从终点,再次回到了起点。




 




没有说教,没有用台词去强行升华的主题。




缓缓关上的电梯门终于把两个人隔在了各自的世界。然后只余下了随着仰视镜头大步向前,不再回头的教授。




在唐川穿过高大而明亮的大厅,推开那扇门的时候,我终于释怀了。




那正是在这个角色身上我最爱着的,只属于“属于王凯的唐川”的正义。




 




就像撒在唐川教授身上的那一片灿烂阳光。




 




行走在黑暗中的幸福,终究不是真的幸福。




牺牲他人获得的平静,也许一辈子都要受到良心的谴责。




而汤川的选择,也许会让我们失去暂时的幸福,但是我们拥有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我们永远都不会放弃的,即使失去一切也要为之而努力的——正义,还有光明。




 




==========完=========










评论

热度(83)